历史不胡说——穰侯列传
穰侯魏冉,秦昭王的亲舅舅。作为一个楚国人,他在秦国一统六国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国大,还是家大?在这方面,魏冉明显选择
穰侯魏冉,秦昭王的亲舅舅。作为一个楚国人,他在秦国一统六国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国大,还是家大?在这方面,魏冉明显选择了后者。其实,作为陪嫁公室之女的弟弟,在跟随姐姐到另一个国家的时候,原来的家已经不能称之为家了。尤其战国,各国混战,人民流离失所。在秦国,这个他可以为前程奋斗的地方,才是他心中的国家吧。
秦昭王,按照出身而言,继承王位的几率不高,因为不是秦惠王嫡长子,并且秦武王年纪与他相仿,不出意外的话,他只能作为一个吃喝不愁的王室公子终其一生。不过上天眷顾秦国,秦武王早逝,赐予大秦一个在位56年的有为君主。当然,机会也是争出来的,这个过程中魏冉发挥了重要作用。首先魏冉掌握了国都中的兵力,通过强力手段平定季君之乱,将秦武王王后驱逐回魏国,将对昭王有威胁的几个公子都除掉,巩固了秦昭王的地位。当然,秦昭王母亲宣太后芈八子的作用同样巨大,作为有史记载的掌权王后,她的纵横捭阖能力不容小觑,否则也不会从一个陪嫁公室之女一跃成为掌握一国大权的女性。
魏冉的崛起,靠的是贤能,被秦惠王赏识,也靠交往能力,也有一部分运气。樗里子死后,秦国相由赵人楼缓担任,但作为赵国人,楼缓执掌朝政对赵国没有特殊照顾,于是赵王改派仇液来劝谏秦王换掉楼缓,改任魏冉。这个决定,不会是凭空而来。不可能赵王耳闻魏冉贤能,主动荐贤。更可能的是魏冉在其中施展了充足的外交手段。如果是这样的话,那么仇液门客宋公向仇液提出的建议“不着急向秦王建议”“两边不得罪,先到楼缓处解释来意”,明显属于不了解具体实情的“无用之举”。人常常会“居功自傲”,认为一些事情的结果是因为自己的原因,实际上却不是。
作为一名政治家,魏冉的能力体现在攻城略地上,魏国是他最喜欢“占便宜”的国家,曾一战取魏大小六十多座城;也体现在选拔人才上,白起由魏冉擢升,伊阙之战斩首韩魏士卒二十四万,拔楚国国都郢。个人能力强,善于提携有才能后辈,人生不成功似乎也不容易。
魏冉战功多与魏国有关,他曾经带兵围困魏国国都大梁。在是否攻占大梁这个问题上,他应该心里很清楚,国都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,攻占不易。历史上的典故,魏国围困赵国国都邯郸两次,都以失利告终。于是,他选择“借坡下驴”,看似听取了“口舌之士”须贾的建议。须贾建议听起来也确实有道理,“他听说魏国朝廷内部有大臣向魏王进言:顽抗到底的卫国、赵国,都能将失地;一味委曲求全割地求和的宋、中山都遭灭国。不想亡国,魏国必须学习赵、卫。魏国如果向秦国割地求和,背后支持自己的赵、楚都会转眼投奔秦国,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。为了盟友支持,魏国必须坚挺。现在魏国已经将割地精英士卒调来防守大梁城,将近三十万人,秦国不可能一口吃下。与其一番来一场不知胜负的大战,倒不如见好就收,收下几座城池就返回”。须贾说的话在后来的秦始皇灭魏过程中得到了验证,大梁并不是被士兵攻下的,而是被水淹而沦陷的。也许,从魏冉开始,秦国就在不停研究攻占大梁的方法,知道找到了水攻方法。
几年过后,魏冉又带领白起等人进攻韩、赵、魏,这次同样占领了魏国多座城池,并与赵国达成协议,给赵国兵力装备支持,一起攻打齐国。听到这个消息,齐襄王很害怕,于是派纵横家代表苏代前去说服魏冉改变主意。理由很充足,五条:一是秦赵有世仇,赵国战胜齐国对秦不利。二是齐国很弱,赵、楚攻打齐国不会受损失,相反会因战受益。三是秦国给赵国兵力装备多与少都不合适,少了,赵国出工不出力。多了,齐国直接投奔赵国,对秦不利。四是齐国给赵、楚割地,赵、楚马上调转矛头就会进攻秦国。五是赵、楚得到秦国支持进攻齐国,实际是两国让齐、秦两国互受损失。五条,句句戳中魏冉心里。在这里,苏代开启劝谏之旅的时候,将秦国给赵国的兵力装备支持具体到四万。四万数字一出,更显得言之确凿,效果比说“听说秦国要给赵国兵力装备支持”好多了。同时,苏代将魏冉先贴上“聪明”“智慧”标签,聪明人不会给赵国支持进攻齐国。如果这样做了,那摆明就很愚蠢。苏代,纵横家的“舌头”确实名不虚传。秦军打道回府。
事物的发展规律是有起有落,不可能长久居于高位。易经“亢龙有悔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。在秦国政坛顶端盘踞三十多年的魏冉,终于到了走下坡路的时候,领他下坡的是一个叫范雎的年轻人。首先他以讥笑魏冉进攻齐国是“越三晋”,这一举动是劳民伤财。范雎的举动成功引起了秦昭王注意。隐忍多年的秦昭王等到了那柄可以“出鞘”的剑。不久,宣太后专权、魏冉擅权、同母弟弟骄奢淫逸的事被统一清算。几人逐渐远离权力中心。
不久,魏冉郁郁而终。没有魏冉,秦昭王能否继位都需要打一问号。在昭王继位之初,他对舅舅的感激之情恐怕没有什么可以形容,拿出一半秦国土地封赏魏冉,恐怕昭王都会愿意。但随着时间流逝,感激之情逐渐变淡,权力之争占据主要位置,曾经那个暖心的舅舅已经变得“面目可憎”。人生哪里不是这样?
TAG:秦国,魏国,齐襄,齐国